【云南城规建筑集团案例分享】红河县哈尼土司文化群落—撒玛坝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
红河县哈尼土司文化群落—撒玛坝景区位于红河县境中部,包含乐育镇、宝华镇、甲寅镇三个镇,以及迤萨镇部分区域。 2013 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红河县作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优越的资源基础,包括世界规模最大的梯田——撒玛坝梯田、中国哈尼第一村——作夫村以及尼美梯田与桂东梯绝美的云海景观、红河州保存最完整的哈尼族土司衙门府、规模最大的哈尼长街宴等。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蜚声世界的梯田农耕稻作文化、历史悠久的土司文化,共同构筑了红河县精彩纷呈的文化资源。

1、界限冲突。在景区旁宝华镇的新农村改造建设中,村民新居住用地与景区用地需求的矛盾凸显。平衡村民居住用地与新农村改造建设用地、景区建设及景观用地的问题成为项目的难点。2、市场挑战。红河州旅游资源众多,红河县内资源也颇为丰富,景区目前无太多的硬件旅游资源,景点特色不突出。对于撒玛坝哈尼梯田景区的形象塑造和潜力挖据还很不够。从整体上看,景区在整个红河的旅游市场中处于弱势。需要通过对景区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市场需求度的研究,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景区竞争力,才能在红河州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3、新旧需求矛盾。旅游开发必须注意到与村落建设和民族文化保护相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忽略了原哈尼族村寨环境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没有了发展的基础,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目的和意义。 4、民族文化遗存甚少,民族资源欠缺。要打造民族文化风情游览路线,目前景区内的现状资源不容乐观。景区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土司文化、哈尼民族文化、梯田农耕文化特色品牌的挖掘与强化,丰富多种主题的旅游资源。5、新技术与传统习俗的融合。景区总体开发模式要与哈尼族传统的文化相结合,对于有哈尼族特色的村落布局和山水布局要予以充分尊重和保留。在进行新农村改造建设中要注重新技术的运用与村民传统生活习惯的融合,确定行之有效的建筑改造建设途径。
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是红河州在人类世界上留下的光辉印记和核心吸引物,也是规划区大力发展旅游的主要依托,发展以红河哈尼梯田观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将带来持续发展的大众旅游市场,同时依托特色浓厚的文化和独特的旅游环境,结合现代旅游需求,发展度假旅游产品将带来差异化的高端旅游市场,应坚持推进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撒玛坝综合服务区布局以游客集散为核心,功能地块为组成,步行游览路线、车行游览路线为骨架,形成“一核、两线、三体验、四功能区”的整体结构模式。
一核:以“游客集散”为核心:包含游客中心改造,新建旅游厕所及生态停车场,全方位的为游客服务。
两线:两大游览路线:以哈尼风情为线索,串接土司文化展览馆、长街宴购物街的景观步行游览线路;以景区主路为基础,衔接综合服务区和各特色村寨、梯田景观观景栈道的车行游览线路。
三种不同体验:包括以长街宴为主的哈尼风情体验;具有特色韵味的梯田农耕文化体验;具有良好观景面的度假式休闲酒店体验。
四个功能区:包括土司文化游览区、哈尼风情游览区、梯田舞台观赏区、休闲度假酒店区。涵盖土司文化、哈尼民族文化、梯田农耕文化、民族餐饮、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综合服务等不同功能取向。
